当前位置:
【两会时间】文化走出去:创造润物无声的境界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鸿雁 | 发布时间: 2018-03-15 | 9411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练好“内功”,激发民间交流活力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障碍和困难? 

  丁伟委员: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是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力,现在民间这块还不够。反观美国,他们的文化“走出去”更多是通过好莱坞大片等民间渠道。很多西方国家,往往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三五十年,文化的影响力才逐渐显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整体优势,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我们文化影响力滞后于经济影响力的状况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徐西鹏委员:目前,华文教育师资特别是高水平师资依然十分短缺。传统的华文教育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如何借助“互联网+”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尽快、更大范围地推广到华文教育教学中,是当前提升华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舒心委员:汉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还不够广,对外文化传播不够系统化。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汉语“走出去”,尽管我们在兴办孔子学院,汉语及中国文化入门级传播正在铺开,但尚未形成从国家层面到普通老百姓学习、研究、推广中国文化的完整体系。

  我们还缺乏创新的文化品牌。比如有些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去时,常常以西方歌剧的形式去表现。这样模仿西方,很难真正打动外国人。

  蒋胜男代表:就我所在的网络文学行业而言,一是国内网络文学生态环境有待优化,盗版侵权乱象丛生,作者维护作品知识产权艰难,挫伤了原创队伍的积极性,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二是我国目前没有专业的网文翻译平台和翻译队伍,文化传播力量不足。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完善,还需得到充分发展。

  创新手段,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您有哪些建议? 

  丁伟委员:要把中国文化“走出去”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创新“走出去”的手段,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拓展新领域;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的建设。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要以为只是办办展览、搞搞演出,影视剧、网络文学等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起来。像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四大发明”,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都可以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徐西鹏委员:海外中文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华文学校、孔子学院、主流学校、商业培训机构的“四驾马车”格局。建议进一步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各种华文教育力量协调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全方位推动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加快华文教育数字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以及能够实现远程教学的华文教育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华文教育教学水平和覆盖面。

悲鸿画库

未设置二维码
名家专栏
悲鸿学堂